长株潭城市群百姓生活商务资讯门户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9-10-01栏目:长株潭
  “以前都是坐大巴车去湘潭,返回长沙时经常会堵车。如今长株潭城铁站点就在市区,换乘快捷,路上还不用担心堵车,太方便了。”坐上C6903次列车,家住长沙荷花路附近的廖云半小时就抵达湘潭荷塘站。“公交化”的城铁,加快了长株潭三地的人流、物流往来。
 
  从绿皮火车、中巴到高速大巴,再到高铁、城铁、快速路,在长株潭城市群里,一条条现代化快速通道让市民出行更加多样化、快速化。
 
  “半小时交通圈”逐渐形成,公共交通逐渐“同城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一个个融城红包,让长株潭从好邻居到“一家人”。
 
  总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划分14个片区,发展四类绿色产业,打造高品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绿心……日前发布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未来,站在过去70年长株潭三市跨越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的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将翻开新的篇章。
 
  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两岸,成“品”字形分布。融合发展,时代趋势。
 
  上世纪80年代,“长株潭一体化”的建议首次提出。三市联合发展形成一个综合经济中心,成为带动湖南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湖南人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殷切期望。
 
  在曲折中激勇前行,是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从1997年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到2007年获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着力推进。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通关一体化试点,“宽带中国”长株潭示范城市群……三市联合争取到一个个国家级平台,不断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含金量”。
 
  当下,全国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长株潭城市群要如何发挥增长极作用,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前列?
 
  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制度、合作机制、行动计划,首届联席会议开创了三市合作新模式,成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历程上的标志性事件。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就是要破除行政壁垒,“一盘棋”思考,“一张图”作战。
 
  长株潭三市市委书记轮值担任联席会会长,三市市长、常务副市长、相关分管副市长和发改、交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由三市共组秘书处统筹协调日常工作,高位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长沙进一步彰显“老大哥”的胸怀和格局,携手株洲、湘潭,稳步推进长株潭20项重点合作实事,攻克一个个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上的难点、堵点。
 
  从“各搞各的”到“抱团发展”,不到一年时间,一项项长株潭20项重点合作实事稳步推进,项目推进速度堪称空前。
 
  交通一体化拉近空间距离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基础,是先行官。
 
  近年来,随着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多样化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体系初步成型。
 
  以长沙至株洲为例,京港澳高速、长潭西高速、长株高速等快速通道车流如织,高铁、城铁等如同“大动脉”,加速两地往来。
 
  不过,要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交通必须有更高要求:打造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进而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这意味着,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打造域外联通、域内便捷的一体化交通是关键。
 
  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上,交通被列为重点课题,并分解为“三干”、“两轨”、城际公交等多个任务推进。
 
  一年来,长株潭交通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速,激活城市群发展活力。
 
  “每隔10分钟至15分钟就有一趟公交车,票价2元/人,没想到异地上班会如此方便。”家住长沙坪塘花溪欣苑的李先生在湘潭经开区某企业上班,去年从长沙坪塘到湘潭经开区的长潭公交1号线开通,并与长沙938路公交线路无缝接驳,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居民出行。
 
  扫码进站即可坐上列车畅游三地,日常开行对数增长50%、发车间隔和在途时间同步缩短,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1月至7月,长株潭城铁日均发送旅客达2.22万人次。目前,长株潭三市城区内城轨站均实现了公交线路接驳,接驳率提前达到100%。
 
  从项目审批到施工组织,长沙以最快速度推进“三干”“两轨”项目,彰显省会担当。
 
  如今,洞株城际公路(长沙段)、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长沙段)、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连塘路—莲坪大道段)全部提前开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即将开工,为构建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按下加速键。
 
  未来,长沙汽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投入运营,多种方式无缝对接将为三地市民带来更快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实惠红包提升群众获得感
 
  覆盖更广、合作更深,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向深层次迈进。
 
  长株潭三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80个公共文化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长沙财经学校、株洲工业学校等11个基地成为首批长株潭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积极承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选手集训任务;取消6个景点门票,降低3个景点门票或服务价格,发布51个首道门票免费景区名单,推出3条精品旅游线路,三市群众休闲、旅游不用再去远方;三市实现社保卡省内跨地区异地联网即时结算,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参保人员,可凭社会保障卡办理异地就医住院登记与即时结算手续……一个个实打实的“红包”,不断增强三地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人从心理上成了“一家人”。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三市加快在行政审批环节和信息方面的同步、共享和互通,努力打造具有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整体高地,推出远程异地评标、互认信用“红黑名单”等系列创新举措,为城市群的企业增添了活力。
 
  作为全国“万亿元俱乐部”的一员,长沙在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中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工程机械、互联网等优势产业的辐射作用。从高空俯瞰,产业优势明显的长沙南部片区、湖南湘江新区犹如两翼,将双向对接株洲、湘潭,为今后长株潭布局湘江科技走廊提供腾飞平台。
 
  绿色发展成为独特标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
 
  早在2003年,湖南就正式提出“绿心”概念。随后,“绿心”保护被列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范畴。
 
  如今,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长株潭绿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未来,这里将成为“生态文明样板区、湖湘文化展示区、两型社会创新窗口、城乡融合试验平台”,成为高品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绿心。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显示,生态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交会地区,总面积约528.32平方公里,总体划分14个片区,形成“一心六组团”的空间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创新型孵化型产业。
 
  共同维护一江碧水、一片蓝天,长株潭三市合力打造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全国标杆。
 
  如今,长株潭三市已实现水污染联防联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市共铺排12个水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并实现了水质监测数据共享、突发状况联动处理、交叉督促检查。三市统一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共享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及监测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空气质量发布平台和长株潭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长株潭城市群如一艘巨轮,满载梦想扬帆远航。
 
  70年沧桑巨变:立体交通撑起大城岳阳
 
  岳阳市交通运输局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岳阳交通运输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敢为人先、勤勉务实,攻群山之障,克江湖之险,筑路架桥,拓港兴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岳阳特色的交通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交通运输人贯彻落实“一三五”基本思路,践行“一线工作法”,科学谋划,强化建设,优化服务,全力打造立体交通新格局,岳阳成为国家“十三五”交通规划明确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带一部”建设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岳阳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到基本适应,再到适度超前的重大跃升,为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提供了坚强的交通支撑和保障。
 
  “四纵两横”高速公路网
 
  2002年11月30日,临长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1年12月26日,随岳高速建成通车,是湖南省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
 
  2012年12月23日,通平高速建成通车,是第一条直接穿越革命老区平江县境的高速公路。
 
  2018年2月1日,杭瑞洞庭大桥建成通车,3404公里的杭瑞高速全线贯通。该桥全长2390米,主跨1480米,两座索塔分别高206米、203米,两塔设计为 “潇湘琴韵”的古典塔型,主跨长度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中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被称为世界桥梁“超级工程”。
 
  2019年7月29日,平益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主线全长176.95km,其中岳阳市境内163.02公里,项目投资概算批复243.24亿元,是我省目前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目前,我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5公里,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市区东南西北10分钟上高速成为现实。待平益高速和城陵矶高速建成通车后,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656公里,全市95%以上的城镇在30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
 
  “九纵九横”国省干线公路网
 
  1949年,岳阳市境内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为空白状态,当时仅有长(沙)武(昌)公路平江段92公里路段可通汽车,其余公路晴通雨阻。1979年,岳阳市境内公路里程2511公里,其中三、四级公路378公里。
 
  1991年12月8日,107国道岳阳段建成通车,全长165公里,其中有74.5公里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当时被誉为“潇湘第一路”。
 
  2000年12月26日,洞庭湖大桥建成通车,岳阳河东、河西不再受洞庭湖的阻隔。
 
  2006年至2010年,全市完成干线公路建设投资41亿元,G106平江段、S202一期、S308湘阴段和平江段、岳汨公路、进港公路、铁桃公路、临鸭公路、汨罗江大桥等项目建成通车。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干线公路完成投资65亿元,新改建干线公路459公里,建成荣鹿公路、汨罗十古公路、炼化公路、芙蓉大道湘阴段、S207平江段、S208杨林至张谷英公路、鲇鱼须大桥等重点项目。
 
  2017年,我市启动交通建设大会战,一批谋划多年的项目成功实施,一批进展不快的项目全面建成,G240岳阳县城至湘阴公路、赶山东路、G107临湖公路、长康路及长康南路、湘北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市域1小时、城区30分钟交通圈基本构建。G240岳阳段,是我市“交通+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乡味长廊”。目前,我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249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55公里,二级公路921公里),北环线、西环线、G353机场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设。按照《岳阳市推进大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到2025年将新增二级以上公路600公里,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通道。
 
  四通八达农村公路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市农村基本上没有公路,群众出行基本靠肩挑手提。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县乡公路(当时还没有农村公路的概念)约2000公里,大部分为简易公路、等外公路,部分线路铺装砂石路面。至1988年,境内县乡公路总里程达3305.7公里,但等级公路仅661公里,其余均为等外公路。
 
  2003年起,我市县乡公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2005年,改造通乡公路826公里,完成路面配套728公里。2006年至2010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47万公里。2011年至201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385公里,农村交通日新月异。
 
  2018年至2019年,全市实施3831个自然村(25户以及100人以上)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总里程3625公里,全市自然村实现“组组通”。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7592公里,行政村100%通水泥(沥青)路。所有县乡道和通客运车辆的村道都实施了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累计处治安防工程隐患里程65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渡改桥)1658座。临湘市、平江县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汨罗市获批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第一批试点县,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三纵三横”干线铁路网
 
  1949年,我市境内只有粤汉铁路纵向穿过。解放后,京广铁路进行了复线改造和电气化改造。1994年10月8日,岳阳新火车站投入使用。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正式运营,岳阳东站投入使用,岳阳进入高铁时代。目前,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纵向穿越我市,高铁可直达19个省区市。另外,浩吉铁路(蒙华铁路)即将通车,常岳九铁路已进入国省规划,长沙至岳阳城际铁路、荆岳昌高铁争取纳入国省规划,加快构建“三纵三横”干线铁路网。
 
  通江达海水运网
 
  1949年,岳阳港基础设施落后,港口基础设施百废待兴。1956年,重建岳阳港。1991年5月23日,城陵矶港2个5000吨级江海轮泊位开工。1992年2月,岳阳港成为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港口。近年来,加强长江、湘江干线岳阳段疏浚治理,船舶通行能力不断提高;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形成沿江、环湖港口群,建立以城陵矶港区为枢纽港、各县市区港区为喂给港的一体化运营格局。目前,全市通航航道1276公里,等级航道357公里。城陵矶港与沿海港口互通,万吨海轮可漂洋过海直达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便捷高效运输服务网
 
  70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都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的快速发展,私家车迅速进入家庭,岳阳三荷机场2018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我市运输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客运向舒适化、快速化发展,货运向大运量、高效率发展。我们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资源优势,拓展铁、公、水多式联运,建设快捷、通畅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不断增强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客运、邮政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序发展,建制村100%通客车、100%通邮,快递下乡进村,农村电商方兴未艾。整合和优化城乡公共交通资源,发挥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